长江师范学院文化育人品牌建设 2017年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8-04-16浏览次数:3311


长江师范学院文化育人品牌建设
2017
年质量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主要思路

在学生工作“345”治理体系的指导下,文化育人品牌建设坚持以专业为导向,以解决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问题为目的,以讲座、竞赛、研讨、实训和成果展等为载体,以学习思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为内容,与第一课堂紧密融合、相互补充,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主要举措

1.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注重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校在品牌建设中坚持把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放在学生培养的重要位置,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润育,加强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

2.坚持整合资源,教学团学一体推进

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各学院坚持以教学团学一体化为指导,整合专业教师、团学工作人员两种力量,为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和资源保障。各学院均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和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充分动员,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品牌活动的指导教师团队。 “团学口+班导师+项目导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文化育人品牌建设中广泛运用,构建了“团学口组织发动服务,教学系(教研组)活动策划设计,导师群悉心指导”的 “三维一体”工作模式,协同推进品牌建设。本年度,校外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计算机学院“IT之家”以“班导师+项目导师+企业职业导师”三导师全过程引航,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交织的培训体系。打造了程序设计竞赛、项目研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三个教学团学一体化团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和专业团队、工作室,分配教研室和教师作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或科技开发。

3.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广泛搭建平台

围绕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品牌建设着力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以学术讲座、技能培训、企业实践为主要载体的专业学习平台,二是以学科竞赛、项目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竞技平台,三是以成果展、汇报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展示平台。

各学院在平台搭建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整合团学教学两条线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提高和展示的平台。一是突破固定思维,创造一切条件,组织学生参国家级、省市级的专业比赛;二是邀请校外专家走进学校为学生做学术讲座,让学生感受专业前沿,领悟学者风采;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需求,创造性地设计校内品牌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扩大学生受益面;四是充分利用本学院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17年,16个品牌共开展校内外相关活动或竞赛321次,比2016年的130次增加了一倍多。如电信学院2017共参与了“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电子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第三届可编程控制器PLC竞赛、第五届电工技能竞赛、第八届教学技能大赛、第十一届师范生素质大赛;其次是拓展了竞赛平台,增加了微课教学技能比赛、第一届“华为杯”学生师范技能大赛、2014级物理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趣味物理知识竞赛、第一届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五项赛事活动。财经学院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为导向,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立足我院专业特色,知行结合,开展各项学科专业活动,开展“第一届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金融知识竞赛”、“第一届“创e+”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天使投资比赛”等15项品牌活动。外国语学院2017成功举办了“外语之声”文化育人品牌的24项学科专业竞赛1项学科专业活动其中7项是对接市级、国家级学科专业竞赛预赛莎士比亚戏剧大赛等18项是外国语学院自创的品牌活动。


4.力求做精做强,积极打造精品活动

文化育人品牌经过了两年的建设,各学院在探索中甄别思路的科学性、举措的有效性,精品意识越来越强,均固化或打造至少一项精品活动。如传媒学院通过“线上宣传报道+线下活动展示”的方式推广品牌建设成果;固化品牌标识,物化品牌符号,以纪念牌的方式凝炼文化品牌元素。2017年,该学院把以“赛”为单位的20个项目调整为以“类”为单位的10个项目,如: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暨齐越朗诵艺术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夏青杯朗诵大赛”,两个“赛”整合成一个“大学生朗诵类”。项目指导教师团队也相应的根据“类”进行优化组合,突出了项目指导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集中优秀资源,打造精品项目,所打造的五个精品项目“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主持人大赛、戏剧小品大赛、配音大赛”,除了配音大赛没有对应的市级、国家级比赛外,其余四个项目在对应的市级、国家级比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策划的“党心朗读者”成为学院党建品牌。文学院“语文在线”连续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而其学生刊物《采石》和《紫鹃花》已走出了校门,扩大了影响。音乐学院“乐舞春华”文化品牌2017年举办了师生音乐会、管乐团专场音乐会、新年主题音乐会,给全校师生带来了多场文化盛宴。

5.突出创新和时效,提高学生参与率

各学院在品牌建设中,注重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将学术讲座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将第二课堂实践训练与第一课堂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运用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宣传动员,注重学生参与率。2017年的活动中,60%的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50%以上,15%的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参与率逐年增加。

在品牌建设中,各学院还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将品牌活动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生科学院从一年级开始宣传动员、专业引领,并组织学生开展基础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大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和创新创业实践;大三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或学生自主创业,构建了 “大一跟导师、大二进项目,大三出成果”梯队型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机电学院利用“机电梦工场”重庆市众创空间,现有约120平方米创客办公场所,开放共享式会议室、书吧、路演厅等硬件场所,8名职管理服务人员,近25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机电实验中心各种实验与加工设备均面向入驻创客个人或团队开放。管理学院“雏鹰训练营”持续提供“金龙旅行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物流与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雏鹰领导力训练营策划中心”、“演讲与口才训练基地”、“商务礼仪训练基地”、雏鹰领导力训练营头脑风暴(路演平台)”、“易物通慧创空间创客秀场”等训练场所。其中,旅行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70余人提供常态化实训,2017年学参与导游接待158人次,开展英语导游接待3人次。继续筹备引入物流公司入驻物流与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路演平台完成训练量为300余人次,训练时长达400余小时。

(三)主要成效

1.机制体制更加健全,资源整合更加有效

文化育人品牌建设需要调动学院党政资源、教师资源、校内外资源,各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总结和探索,制定和完善了诸多更加符合本院实际的工作制度,保障了品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各学院都完善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方案,制定了详细的班导师考核办法、项目导师考核办法,保障了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参加品牌活动。

各学院通过导师制的不断深入推进,专业教师发挥出越来大的作用,通过聘请校外导师,弥补了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调动。通过拓展平台,实训实践场地得到进一步完善,充分运用了校内外设施,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搭建了桥梁。

2.项目设计更加科学,品牌建设质量上升

各学院制定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通过找到专业核心能力,找准工作切入点,找出品牌支撑活动。2017年,增加和调整举措40余项。总体上,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构建专业特色文化育人阵地,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着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专业成长有明显进步。

一是品牌内涵建设更加凸显。品牌活动多以比赛或竞技为主,往往着重强调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在品牌的“育人”功能上表现出单边化倾向,即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素质。经过三年的建设,品牌的独有文化逐渐凸显,全面育人功能进一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素质、专业成长与自我实现正在同步进行。政史学院的“青马文化”、传媒学院的“印象鉴湖”文化、生科学院的“生命之韵”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在本学院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是学生专业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学生通过品牌活动的训练,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77项,获市级奖项967项,获校级奖项2907项,二级学院奖励2341项。市级和国家级获奖总数较2016年提高26%,较2015年提高77%。学生科研获国家级立项9项、市级立项78项,市级以上立项较2016年增加35项,较2015年增加55项。学生发表论文或作品355篇,申请国家专利62项,仅机电学院学生成功申请发明专利就有52项。

2015-2017年学科竞赛获奖统计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中,管理学院毛毛星球团队以市赛第一名成绩进军全国决赛,战胜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学校的优秀团队脱颖而出,该院51人在此项比赛中获得市级奖项。传媒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国家级奖2项,市级获76项,包揽了重庆赛区一二等奖的全部,三等奖的79%,优秀奖的85%;学生参加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获西部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戏剧小品大赛中,师生原创作品《落霞游记》获得重庆市一等奖,目前正在冲刺全国奖项。音乐学院学生在2017年各类专业竞技中获得佳绩:在重庆市“校园之春”歌手大赛中荣获重庆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在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重庆赛区声乐选拔赛中荣获三等奖1名;在第三届重庆青少年钢琴大赛中有20人获重庆市奖项;在“重庆市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有73人获重庆市奖项;在“重庆市第九届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中有38人获重庆市奖项;在重庆市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15项;在 “长江.小金钟”全国钢琴大赛四川赛区中有3名同学获奖;在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比赛中有4名同学获奖。

3.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升

在品牌建设中,各学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将品牌活动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众创意识深入人心,学生创业创业能力增强。在第三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362个项目参赛,获校级奖110项,市级奖20项。2017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立项247项,市级立项24项,国家级立项6项。在“农商行杯”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全校有433支团队参赛,16个团队进入决赛。粟元团队作品获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铜奖、重庆市金奖;何传平团队作品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

电信学院多名在校生成功创业:冯建军成立重庆影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员工20余人),青蔓成立重庆扬舲科技有限公司,冯加兵成立重庆助企科技有限公司,王烈和美术学院学生李万伟合作成立重庆凌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生科学院学生本年度申报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135项,成功立项39项(部分项目立项结果未出);发表学术论文12篇;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机电学院通过品牌建设,2017年培育科研团队17个,学生获国家专利认证52项。

二、基本反思

(一)任务完成度

学校层面,完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建设格局,并指导二级学院进一步明确方向、调整思路、固化举措,形成了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和年度质量报告,在年终时开展了汇报评估、总结交流,邀请专家、同行对建设效果进行了检验。从任务清单和质量报告或总结汇报的对比来看,各学院都基本完成了年度计划,总体上工作质量有所上升、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但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院学生积极性高、创新意识强,科研立项多、作品获奖多,有的学院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较少,有一个学院在连续几年的品牌建设内容中没有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举措有效性

在指导二级学院进行品牌建设年度总结时,学生处专门设计了《文化育人品牌建设基本情况统计表》,表中专门针对各品牌建设方案的举措,要求各学院进行自我评价。虽然各学院的自我评价都较高,但存在盲目乐观的现象。一些学院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实效性有待探讨。

下一步,学生处将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一对一指导二级学院对照检查、客观评价,进一步调整举措,使之与学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实际能力紧密结合。

(三)问题存在点

1.学生参与面不够合理

一是活动类型的参与率差别较大。学术讲座、技能训练类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较高,但技能竞赛、科研立项的学生参与率不高,有些竞赛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存在少数学生做,多数学生看。校内活动参与率高,校外活动参与率低。这与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够扎实、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学院的组织动员不够等有直接关系。二是学生类别的参与率差别较大。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参与率低,学生参与情况呈橄榄型,不够合理,学生参与的梯队性建设需要加强,各项活动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有待提升。此外,学生的主体意识总体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活动对于自身专业引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存在应付的情况。

2.教师的主动性调动不够

从学校到学院,都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教学团学一体化,专业教师在学生第二、三课堂活动中已有了广泛参与,从全校来看,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指导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部分项目由于经费有限、后勤缺乏保障、师资缺乏等因素使得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相关工作中。

3.举措针对性不够强

按照统一要求,文化育人品牌建设: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学科专业教育要求寻找文化品牌建设结合点;要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寻找文化品牌建设的着力点;要根据文化育人规律,按照人才培养环节寻找文化育人品牌建设的聚焦点。但多数学院在谋划品牌建设、拟定任务清单时往往脱离了这些原则,不是根据品牌建设的需要来寻找措施,而是根据现有的工作,把现有的工作“装进”品牌建设这个“大箩筐”里。如某两个学院在举措里罗列了数十条,但是真正与该品牌紧密关联的少之又少,而是把平时召开的班团会、开展的学生常规教育、组织的就业讲座,甚至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全部纳入其品牌建设的措施,针对性极其不强。

4.建设重点不够突出

根据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2014年是雏形期,2015年是成长期,2016年是拓展期,2017-2018是形成成果、进一步拓展的阶段。但目前离这样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在于:力量集中不够,就某个品牌或品牌中的某个活动关注、打造不够,还没有一个品牌在校内造出影响极大的声势,还没有一个品牌形成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品牌知名度有待在加大建设力度中提升。


三、基本打算

(一)强化过程指导

2018年,学生处将根据2017年各学院品牌建设的评估成绩,尤其是结合专家的评价,对各品牌建设的思路的科学性、举措的有效性等方面予以反馈,并指导各品牌进一步完善思路、调整举措、明确目标、提升效果。继续指导二级学院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让班导师、项目导师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中。加强年中的中期检查和意见反馈;继续开展年终考核评估,在方式上予以调整,除汇报、专家评估、同行评价外,增加实际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对于建设方向不明晰、建设举措不科学、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品牌予以取消,待重新凝练、筹备、申报。

(二)开展学习交流

一是搭建校内交流的平台,使学院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共享建设经验;二是搭建校际交流平台,组织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到市内外高校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学习经验,同时将我校建设较好的品牌推广出去,扩大我校文化育人品牌建设的校外影响。

(三)聚力重点打造

根据自愿申报、学校组织评审的程序,学工部将开展文化育人品牌“示范品牌”的认定和授牌。对于立项的“示范品牌”,要邀请校内外专家予以集中打造。对于经实践检验科学有效的建设措施和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内容要相对固化,对于本专业内的国家级、省市级学科竞赛,要形成校内外的无缝对接,鼓励学院开展届次化的品牌活动。通过学生成果展示、建设过程合集、育人课题申报等方式,彰显品牌建设的实际价值。

附:长江师范学院2016年文化育人品牌一览表

学生工作部(处)

2018115

附:

长江师范学院2017年文化育人品牌一览表

文化育人品牌名称

承建学院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文化育人品牌

政治与历史学院

语文在线”文化育人品牌

文学院

印象鉴湖”文化育人品牌

传媒学院

外语之声”文化育人品牌

外国语学院

数统星空”文化育人品牌

数学与统计学院

IT之家”文化育人品牌

计算机工程学院

财经文化节”育人品牌

财经学院

雏鹰训练营” 文化育人品牌

管理学院

生命之韵”文化育人品牌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机电梦工厂”文化育人品牌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理行天下师训堂” 文化育人品牌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嘉年华”文化育人品牌

化学化工学院

土木年华”文化育人品牌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乐舞春华”文化育人品牌

音乐学院

乌江艺境”文化育人品牌

美术学院

行健驿站”文化育人品牌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