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活力社区】学生社区——好书推荐,你我共读

发布时间:2022-04-24浏览次数:516

打开一本好书,如与益友交谈;合上一本好书,如与知己握别。为了培养大家多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于2022年4月1日至4月15日开展了线上读书月“荐书达人”评选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对作品进行评审并筛选出了五篇优秀作品。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书籍吧!


《家庭的牵绊: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推荐人:教师教育学院 张彦

书籍介绍:《家庭的牵绊》是日本作者河合隼雄的作品,他以心理学方面扎实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在该书中为读者深层剖析了家庭内部危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多子女养育、隔代教育等等种种困扰着现代家庭的普遍问题。在书中作者采用不断的抛出事迹,引领读者共同站在第三方来看待他人经历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痛苦),感悟问题背后的缘由,再一起寻找走出困境的方向。

推荐理由:当今时代,家庭关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有书中类似的经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整体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对心理咨询了解匮乏,我们身心上经历的很多伤害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合理地解决,心中的阴霾也迟迟没有得到驱散,希望更多的青少年通过阅读此书,来驱散心中的阴霾,更加阳光开朗的对生活,看世界。

另一方面,很多的青少年在面对未来组建家庭时总是忧虑颇多——害怕以后的夫妻相处中产生矛盾;害怕自己很难适应改变后的家庭生活环境;害怕在日后的生活中不能积极的处理亲子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能处理好另一半家族相关的事情…………诸多的担心,让新一代的青少年对家庭的构建感到深深的害怕。但是一味地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提前了解家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了解普遍问题后积极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加的明智,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更好的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

最后,在众多的关系之中,很多关系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阅读此书,来反思自己在朋友相处中,现阶段的家庭关系中以及未来面对的职业中我们自己处于怎样的位置,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好角色的扮演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事例分析书籍,并不是单调乏味地讲授我们应该怎们做,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学会自我剖析,然后学会自省,完成自我改善,值得更多的人来阅读。


《了凡四训》推荐人:化学化工学院 邓焱

书籍介绍:本书主要是袁了凡先生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讲述了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个方面。在“立命”这一篇中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袁了凡先生通过现身说法,向儿子讲述了命运的真相,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身的命运,断恶修善,灾消福来。不能消极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否则只能知命认命。根据立命之学积极的改造命运,则是积极有益的。而在“改过”这一篇中,则是教育后人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我理解的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不同角度审视、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就应了了凡先生“改过”方法。

了凡先生讲述的“积善、谦德”是对个人命运影响最大的,只有广积善德,才能扭转命运。从现代的角度来说,能多帮助别人、关心他人,能和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在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才能得到大家的帮助、支持,这其实也是汲取各方知识最好的一种途径。结合现在我们实际的现状,我们首先如何面对自己的立命之本—学习,我们应在平时相处中,与亲人、师长、同学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以真心换真心,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有问题,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在别人有问题时主动帮忙,这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也正是了凡先生所讲的“积善、谦德”。

那么书中所讲述的“行善积德”我们该怎么去做呢?且不说别的,其实每做一件善事后,大家的心情会不会很愉快呢?如果大家都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帮助别人,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日复一日的积累,那么你的人生不就是“快乐而幸福”的吗?

推荐理由:我选择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在这个喧嚣时代,看完《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告诫我们不要被“命”给束缚住,要自强不息,成为“命”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自强不息,多维度思考,才能使自身有希望,使国家有希望。

《高老头》推荐人:数学与统计学院 李琳琳

书籍介绍:《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以法国资产主义建立初期为背景创作的一个悲剧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以卖面粉为生的商人,中年丧妻,他放弃了重新组建家庭的机会,他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为了让女儿们过上好的生活,挤进上流社会,高老头从小就给它们良好的教育,只要是涉及金钱方面毫不吝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自己的两个女儿,而且在他的两个女儿们出嫁时高老头还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事实上,他的女儿们根本就不值得他的付出,她们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就算在高老头重病在床,时日无多的时候,他的女儿们依然没有醒悟,反而变本加厉,惦记着高老头的最后财产,到最后,高老头惨淡离世,他这一世对女儿们的付出到最后都没有换来她们一点的回报。

推荐理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诚无私的,他们永远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儿女,只要是儿女们提出的要求,他们无论如何也会想尽办法满足儿女们的需求,而自己却毫无所求。从本质上来说,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是最宝贵,她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好,毫无置疑,适当的爱能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但无边界,无底线的爱往往会适得其反,最终带来的只会是伤害。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能力及经验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帮助她们少走弯路,但是不能总是干涉子女的所有事,要学会适当的放手,过度的溺爱只会剥夺子女独立成长的权力,让他们只会依附别人而生存,最终彻底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孩子本来是一件好事,恰到好处的爱会引导子女健康成长,但过度的爱就会变成溺爱,它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在无形之中将孩子的潜力扼杀在摇篮之中,父母可以选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子女,但是不能一味的纵容与忍让,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拒绝和放手。

《看见》推荐人:外国语学院 何宜琴

书籍介绍:《看见》一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她央视十年生涯的自传性作品,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十年社会变迁的备忘录。200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部陈虻给柴静打通电话的那一刻成为故事开始的起点,此后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会……在每个中国重大事件的现场,几乎都有柴静的身影。她从最初采访时注重的质问与对抗,到后期的尊重与理解,逐步将自己放下,让事件说话。人们在新闻中看见事件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不加人为修饰;而本书,则记录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看见的那些宏大事件中独属于普通人的温度。所有的这些,都是人们的生活为时代留下的私人注脚。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推荐理由:作者让我们看见了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在社会舆论中近乎隐形的各种群体与事件:非典、同性恋、留守儿童、失地农民、受污染的村庄、以及作为人而非符号的运动员……她将这些弱势群体和关系民生的政经事件摆在我们面前,以他们本来的面目,而非被舆论妖魔化之后的种种。十年成长,她逐渐将自身的思维从中剥离,用一种朴实且厚重的叙事方式,以事件本身,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而时间推到现在,互联网时代让整个浩大的世界轻易就摆在我们面前,似乎只要我们愿意,就能看见一切。互联网上人人都能看见,都在观望,许多人都在输出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不少人甚至在舆论导向下发出偏激的言论,做出过激的行为。可这么广阔的世界,作为个体生存在其中的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部分现实,并不具体,也不细致。我们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所处的坏境、经历的事都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只代表自己,不代表正确或正义。

“与众不同或许很难被理解,但应该被尊重。”发声无疑是重要的,但评论不是。我在此书中感触最深的是客观与人性的对峙,就像新闻工作者需要保持客观、理性、中立,这很难做到,但总得去尝试。柴静说“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到,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在《看见》中看见人的成长,社会的色彩,或许也看见自己的不足。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或许眼见不一定为实,“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诚然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要应该学着接纳灰色地带。常自省,慎评论,多思考。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推荐人:教师教育学院 刘润

书籍介绍:本书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她在书中主张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应围绕关心来组织,以关心来主导学校课程,作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在文中探讨并阐发了关心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今天的中国,书中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依然有增无减。

推荐理由: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很高兴阅读了这本教育名著,它让我提出疑问,教育是什么呢?我想教育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充满爱与人性的光辉。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今天,当你走到任何一个典型的学校教室,你都会发现,孩子们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有的孩子父母双全都在工作;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孩子拥有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再想一想,孩子们是多么渴望有人来关心他们,又有多少人会骄傲而慷慨地给予孩子们呢?”你看这段文字写的多好啊,这不就是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现状吗?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缺乏亲人的关心;甚至是父母开家长会时不知道孩子读几年级……作者在书中强调“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常常告诫我们的孩子“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学习知识,就能获得好的的工作、生活,可高考之后出现学生扔书、撕书,这种现象是教育的可悲!因为在残酷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心,缺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关心,教育变成了个人取得成功的利益工具,培养了利益熏心,道德丧失,而又技艺高超的利己主义者。家长和教育者应关心、尊重、包容的对待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孩子独特性,关怀每个孩子千姿百态的思想。

阅读这本教育名著后,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也希望将关心理念运用到我未来的教学中,做一名关心、肯定和接受学生,而不是只会灌输知识的教师。教育是饱含爱与温暖的行业,教师应不忘师者本心,践行教育本心,关心学生,让学生在“拔节孕穗期”得到充足的阳光需要,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