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4】化学化工学院2024年度学生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4-22浏览次数:10

化学化工学院2024年度学生工作计划

  

2024年我校即将迎来第一个硕士点,是向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迈出的关键一步。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同学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丰富校园文化活跃第二课堂为抓手,促进广大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推进我院学生组织在改革不断创新,利用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带领全院同学用爱心、热心、责任心做好各项工作

、以学风建设为主体,搭造学生成才阶梯,构建学风长效机制

1.开展学风倡议优征集,完善学风建设新体系

为提升学生对学风建设的正确认识,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全院同学召开学风建设学习交流大会,认真学习讨论并提出实施意见,逐步完善“实施一个生涯规划励志笃行,构建四个建设平台服务成长,培育三种学习氛围优化环境”的模式。

2.成立学风督察工作组,促进“三进两谈”全覆盖

成立“教师、学生干部、党员”为一体的学风督查组,同时辅导员定期进“教室、宿舍、实验室”与班级同学及干部谈话,了解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促进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3.搭建优良学风平台,确保典型案例驱动

充分把握评优评先的平台,以评优为契机,表彰学科知识技能竞赛先进个人和集体,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其事迹,同时开展交流会将其精神广为传播,以他们为榜样带动全院学生争优创先。

二、以资助育人基地为依托,助学解困彰显特色,打造思政创新品牌

1.强化精准扶困,彰显育人理念

落实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建立“一生一档”困难学生动态台账;建立“奖、助、贷、补、勤”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实现“经济解困全覆盖”,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成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和心理辅导中心,设置专项资金。

2.突出励志教育,传递资助精神

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激励和心理疏导,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典型榜样作用,强化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

3.致力能力提升,夯实心理育人

一是对于全体学生做到一生一案,加强对孤儿、残疾、特困等重点人群开展“一生一策”“四年一贯制”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完成自我发展和环境适应。心理中心借助“新媒体+心理”宣传平台、在学生的入校适应期、成长迷茫期和实习就业期等不同成长阶段运用公众号推送心理疏导科普文章,将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三、以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体系为保障,推动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效果

1.团学工作服务创新,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推进青年理论武装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持续推动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用好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讲中国发展好故事”宣讲团、德榜大讲堂等思想引领类工作品牌,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推进青年宣讲走深走实,在打牢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聚焦五四运动等重要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完善“一中心、两节点、月主题”的思政教育格局。

2.建立改善生活环境服务体系,营造文明和谐育人环境

落实学生社区教育工作,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进学生情况“一口清”工作,完善各类重点关注学生台账,健全学院寝室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并传达学生信息,优化信息渠道;建立社区自习室,完善学生意见建议收集及反馈机制,及时有效了解广大同学的合理诉求,进一步畅通广大学生与学院之间的沟通渠道。

3.构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搭建一站式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一生一档”制,全面掌握就业动向及困难需求。推行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精准推荐实习与就业机会,执行“一人一策”帮扶,建立个性化支持账本,注入创新元素,助力创业精神。

四、以班导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推动教学团学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育人机制

1.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

在指导学生学科专业活动(如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竞赛、学生科研立项、师范生素质大赛)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成长方向、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形成“学科专业活动指导+”的导师模式。

2.以导学导向为重点

形成班导师全覆盖,逐步形成示范项目导师团队,实施“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大一到大四有序推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

通过举办就业指导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就业导师开展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班导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早进行人生规划,形成一股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浓郁学习氛围。

4.以学生活动为抓手

通过参与班级学生活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并深入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大学每个阶段应掌握的技能、了解相关的信息,使他们形成理性的学习计划和生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