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③】非遗技艺进乡村,民族团结润心田—学校“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三下乡”暑期实践团开展“非遗里的思政课”
7月7日,我校“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理论实践团走进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凤坝镇大寨村,开展极具特色的“非遗里的思政课”。通过教授漆扇制作、香包缝制等非遗技艺教学活动,引导当地群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漆扇与香包的历史文化背景,着重讲述它们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的独特地位,以及多民族共同传承这门技艺的漫长历程。随后,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指导下,参与群众专注学习调色、上漆等传统工艺技法,紧扣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主题构思创作,原本平平无奇的扇子,经巧手绘制后渐渐焕发出独特光彩,宛如获得了新生。
香包缝制环节,参与群众仔细挑选布料,靛蓝印花布、素色棉麻布、绣纹绸缎各有韵味。随后将薰衣草、丁香、高良姜、桂枝、白芍、佩兰等药材分装,让香气渐浓。参与制作过程中,触摸着中华文化厚重的历史温度,感受着香包承载的千年底蕴,传统在指尖得以流转延续。
秀山县民宗委副主任刘玉忠指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非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实践团来到大寨村,通过“非遗里的思政课”这一创新形式,凝聚各民族智慧力量,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中增进团结。
本次活动不仅让非遗技艺走进乡村,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了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共同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理解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初审:徐蔚、潘韵蓓、陈丹;复审:郑丽萍;终审:王东辉)